欢迎访问白银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长安人物

检察官王立言:“不要以如临大敌的态度对待嫌疑人”

来源:白银检察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薛皓方 发布时间:2019-09-05
字号:A A    颜色:

  “那个场景,一辈子也忘不了。”即便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甘肃省白银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王立言提起那次握手,还是有点激动。
 
那是6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王立言站在表彰队伍里的第二排。他们并没有提前得到国家领导人要进行接见的通知,直到国家主席习近平握住自己的手,她能感觉到心在怦怦跳。
 
一次握手的背后,是王立言32年从检生涯的注解。就让咱们一起听一听她的故事……
 
庭审发言让被告人流下眼泪
 
2014年6月,王立言受理了一起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的中学生弑母案。这是三十年来办理的上千件案件中,让她“印象特别深刻”的一起。
 
犯罪嫌疑人小磊在不少人眼里是一个很懂事的、非常优秀的孩子,如今面临高考,他为何以残忍手段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又怎能平静地处理案发现场?
 
为探究小磊的犯罪心理,王立言前往看守所提审。当一个面目清秀、看似温顺的男孩走进提讯室时,王立言断定他并不是那种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
 
这次提审,犹如一次促膝长谈。王立言了解到,小磊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上初中后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淘气贪玩等各种原因经常遭到母亲的打骂,而每次打骂他虽然表面保持沉默,但内心对母亲充满愤恨。
 
上高中时,母亲陪他在学校附近的租住房内上学,母子仍然缺乏沟通交流,小磊不仅要承受学习的压力,还要忍受母亲的打骂,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母亲经常当着他责骂爷爷奶奶和父亲,他“对妈妈的言行不能理解”。
 
在小磊看来,妈妈就是一个爱吵架的人,喜欢鸡蛋里挑骨头,是在故意找茬,是没事找事。爸爸是个“孽障人”(方言,意指可怜和窝囊),又不善言辞,平时很少说话,妈妈看不起爸爸。这一切都让他接受不了。在难以释放的愤怒和压抑中,他产生了杀死母亲的想法,并准备了锤子、水果刀等作案工具。
 
在案发前的一天早晨,他起床刷牙时,不小心把杯子掉在地上,母亲再次用非常难听的话骂了小磊,他非常生气,就拿起地上的一把铁锤朝睡在床上的母亲头部击打而下……
 
和小磊谈完案情,王立言心里五味杂陈,她既给小磊讲解有关法律规定和诉讼权益,又给他做了必要的心理辅导,真诚希望他认识到自己的罪行,争取宽大处理的机会。
 
2014年11月11日,案件在白银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王立言出庭支持公诉。此案由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庭审没有激烈的辩论焦点。在发表公诉意见时,王立言把重点放在本案的法治教育和社会警示上,沉痛分析了发案过程,并提出了酌情从轻处罚的量刑建议。
 
“一个原本阳光快乐的男孩,却因为家庭关爱的长期缺位以及父母对其沟通的忽视,造成了其长期的心理压抑以及性格扭曲,走向犯罪道路,不得不令我们每一个家长深思。正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衡和母亲长期的打骂,造成了被告人小磊偏执的性格,进而对其母亲由怨生恨,最终在一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发生了人伦悲剧。”
 
王立言说:“本案同时在叩问世人一个问题:我们同孩子之间的关系究竟怎么了?”她的话震动了在场的所有人。站在被告席上小磊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坐在旁听席上的其家属不停地抽泣,就连旁听群众也为之动容。
 
王立言在中学生弑母案中的公诉词,体现了超越法律的社会价值,感动了社会,这大概就是她的名字“立言”的含义。
 
2014年12月12日,被告人小磊被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不要以如临大敌的态度对待犯罪嫌疑人”
 
相较于公诉席上的能言快语,生活中的王立言却并不擅言谈和表达。她的微信名“静好”倒是更符合她的性格。更值得称道的是,当女性独有的柔情细致,遇上法律的睿智正义以及职业的干练理性,王立言形成了自己的检察工作价值观。
 
2011年6月的一天,贺某和两个朋友(3人均不满18周岁),因酒后在旱冰场与他人发生冲突,情急之下持刀将对方捅成重伤。案发后贺某等3人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景泰县法院对3名被告人均判处缓刑,而景泰县检察院以对贺某量刑畸轻,不应当适用缓刑为由提出抗诉。
 
王立言认真看完案卷后,带着助手来到景泰县贺某的家中核实有关情况。简陋的农家院里堆满了玉米,贺某的母亲带着贺某和弟弟、妹妹在干活。当问起贺某的父亲时,贺某告诉她,父亲几年前出了一次车祸,此后一直卧床,丧失了劳动能力。
 
“我错了,我认罪,我好好赚钱给他们赔偿,阿姨,请你给我一次机会吧,家里的弟弟、妹妹还小,还要靠我呢。”看着眼中闪动着内疚与懊悔的贺某,王立言的心里沉甸甸的,这个和自己儿子同龄的男孩正值人生的花季,本该受到父母的呵护,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却因为贫寒的家境而过早地进入社会,离开了正常的成长轨迹。
 
“你往犯罪嫌疑人家里跑,会不会被感情影响了理性?进而影响了法律的公平性?”有人如是疑问。
 
“起初对一些案件可能在办理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感性认识,慢慢地更加能体会理性平和是办案中必须体现的,就会更加理性地对待每一个案件和每一个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和问题。”王立言回复。
 
王立言努力梳理着自己的思绪,试图在法与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鉴于贺某具有投案自首情节,被害人存在一定过错,且贺某主观恶性不大,真诚悔罪,她向检委会提出不支持抗诉的建议,获得了批准。
 
“大部分的犯罪嫌疑人都不是大奸大恶,不需要以一种如临大敌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检察官的工作是依法有据客观公正地办理案件,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坏人。”王立言说。
 
二十几年的公诉工作,带给王立言无数荣誉,包括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检察机关“先进个人”“感动甘肃2013十大陇人骄子”、2014年“陇原先锋岗”、全国“最美检察官”提名奖、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检察官”等。
 
就在她以为自己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到退休的时候,岗位调整来了。
 
“导入法律程序处理,再想办法化解”
 
2014年12月,王立言从公诉处副处长岗位转任控申处负责人。
 
长久以来,控申部门都被认为是检察机关面向社会的窗口,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其主要职责是承办受理、接待报案、控告和举报,接受犯罪人的自首;受理不服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不起诉;撤销案件及其他处理决定的申诉;受理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受理人民检察院负有赔偿义务的刑事赔偿案件等。
 
王立言坦言,最初到控申的几年,缠访闹访的一些老上访户多,有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几十名群众到检察院上访,牢骚声、质问声、抱怨声潮水般涌来。“确实很是头疼!”
 
譬如70多岁的冯老汉,因为儿子和妻子的事情一直找检察机关上访,相关工作人员该答复的答复了,他还是只有“不服”两个字。多年下来,冯老汉成了整个白银都有名的“老上访户”,王立言刚到控申工作时也接待过他几次,他不仅态度恶劣,而且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咋办?较真的王立言暗暗琢磨,“还是导入法律程序处理,再想办法化解”。
 
王立言仔细阅读了冯老汉全部信访资料,走访了冯老汉的家人、邻居,她认为,冯老汉的问题可以分成两部分,关于他儿子和妻子的事情确实没有法律依据,该答复的都已经答复过了,现在需要做的是释法说理;但他女儿的事情,却可以在法律程序上给个说法。
 
原来,冯老汉的女儿是一起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案的被害人,并因此重度残疾,生活十分困难,尤其有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但该案的被告人已经被执行死刑,被害人无法拿到经济上的赔偿。这也让冯老汉十分不满。
 
找到冯老汉的“心结”所在,王立言决定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帮助冯老汉的女儿申请了一笔司法救助资金。看到女儿有了司法救助款,冯老汉的心也变柔软了,对检察官的信任也提升了,话也听得进去了。
 
王立言从事控申工作四年以来,共接待群众来访1000余次,处理群众来信300余件,清理办结信访积案15件,对25名被害人或其家属发放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共计84.5万元。
 
这几年,在几近满负荷的案件审查过程中,王立言把心理疏导引入接访中,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总是耐心地接待被害人,澄清事实、消除顾虑、宣讲法律,声音嘶哑了,数不清的来电询问和集体上访,则慢慢平息了。
 
只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
 
从人民大会堂回到白银,王立言还来不及回味,就进了甘肃省检察院的一个办案组。8月6日《方圆》记者在“立言说法”工作室采访时,她的脸上还隐隐带着一丝连日作战的疲惫。
 
“觉得自己实现父亲对这个名字的期望了吗?”
 
“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
 
“对自己要求这么高?”
 
“因为还有很多同事做得也很好。”
 
“跟总书记握手什么感觉?”
 
“我是代表白银市检察院站在那里的。”
 
……
 
荣誉带给王立言的不只是光环,也有压力、动力以及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王立言一再对记者强调,自己并没有多么耀眼的经历、多么了不得的事迹,自己只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甘肃省白银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获得者。她曾在公诉部门工作27年,审查起诉了300余件颇具影响的重大案件,所办案件无错诉、漏诉,起诉准确率达到100%。她也曾奋斗在控申一线,四年间接待群众来访1000余次,处理群众来信300余件。她自称只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