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纺织路街道依托网格化管理服务,以街道综治中心为统揽,以群众自治为基础,以智慧防控为支撑,统筹整合辖区内资源力量,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多方联动、多元共治、多网合一”,切实提升社会治安防控实效,推进平安建设常态化、规范化,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夯实平安建设工作基础,建强协调联动“指挥链”
坚持“政策推动到位、机制落实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将平安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具体落实,通过召开党工委会议、“大工委”联席会议、信访联席会议、平安建设工作会议,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等平安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围绕基层平安建设如何抓、怎么抓、抓什么的问题,健全完善治安巡防、矛盾纠纷调处、信访处理、重点人员稳控、舆情管控、联席会议等7项工作机制,根据平安建设工作实际,确定年度目标,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压实担子。上年度共召开平安建设专题会议6次,政法联席会议3次,信访联席会议5次。
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优势,筑牢群防群治“防控墙”
建立健全“治安联防队、村(社区)巡防队、派出所巡逻队”的三级联防机制,组建15支治安巡防队伍,对辖区商业街、重点路段、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河道周边、开放式小区、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查,全面掌握治安风险隐患和盲点。充分整合网格内各类资源力量,发动“五老”、法律顾问、群众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建群众平安志愿服务队,建立起以村从社区民警为核心、居民自治为依托的村社区级治安联防机制,常态化开展交通劝导、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法治宣传等工作,推动问题在一线收集、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开展,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构建立体治安防控体系,打造智治防控“安全锁”
强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思维,提高智治对平安建设的支撑力,充分运用“雪亮工程”综治分平台、“码上反映”民情直通平台、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和甘肃省命案预警系统,对平安建设进行常态化、信息化、无缝隙管理。在小区安装“车辆识别”、“人脸识别”、“智慧泊车”系统,发挥一标三实共享大数据“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作用,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可变量”变为促进社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递增量”。依托“码上反映”民情直通平台,推动群众反映诉求由“线下”找组织向“线上”扫码直接办,打通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最后一米”。2023年,受理回应群众关心的政策咨询、物业管理、水暖电气、噪音污染等事件320件、已办结305件。
深化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创建平安文明“和谐号”
积极探索“多元调解融合发展”新路子,将“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各方优势,形成化解合力,建强整体推进架构。重点聚焦邻里纠纷、婚恋家庭、涉疫等领域矛盾纠纷以及有前科劣迹、暴力倾向、行为孤僻等人员,通过网格员收集,村社区初排,网民留言、政务热线、“码上反映”、甘肃省命案预警系统、信访系统采集,领导干部走访等途径进行常态化、地毯式排摸矛盾纠纷,健全完善信访及矛盾纠纷调处网络,采取街、村(社区)联调,人民调解、治安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四调”联动方式,共受理矛盾纠纷115件,调解成功112件,调解成功率98%。(通讯员:强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