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会宁县人民检察院立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充分发挥刑事检察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基层轻罪治理新路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会宁县检察院注重建强办案团队,组建速裁案件办案组,专门办理轻微刑事案件。同时,加强部门协作配合,联合县法院、公安局、司法局,制定《关于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实施办法》,推动案件受理、审查、起诉、开庭“四集中”,将平均办案时限压缩至7天;健全完善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机制,细化轻微刑事案件评估因素3类22项,为进一步采取相应刑事措施提供依据。
谢某与宿某系夫妻关系,因家庭琐事,谢某殴打宿某致其轻伤。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承办检察官认为对这起因家庭暴力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不能简单地一诉了之。经综合考量,会宁县检察院决定召开拟不起诉公开听证会。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详细介绍案件情况、处理意见及相关依据,同步开展反对家庭暴力法治宣传教育。“该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检察机关的处理方式得当、程序合法,有效化解了家庭矛盾,我们一致同意对谢某作出拟不起诉决定的处理。”参与听证会的人民监督员说道。
在办理张某非法行医案时,承办检察官通过调取行政执法材料、现场调查、询问违法人员和当地群众等多种方式,发现辖区部分乡镇存在非法行医问题。会宁县检察院行政检察部门落实“查证据、事实和法律适用;查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查涉案款物扣押及追赃挽损工作开展情况;查涉案人员身份;查不起诉案件行政处罚情况;查民事、行政、公益诉讼、职务犯罪和司法救助等线索;查社会治理漏洞情况”的刑事案件“一案七查”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诉前磋商、检察听证、诉前检察建议等监督手段,督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同时,联合县卫生健康局、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开展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堵塞制度漏洞、完善监管措施、优化农村医疗服务机制等多项措施,进一步规范药品市场经营秩序,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为有效解决“不刑不罚、应罚未罚”等问题,会宁县检察院践行“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检察监督理念,研发并实质化运行“行刑反向衔接监督模型”,扎实推进行刑反向衔接工作。截至目前,共利用模型筛查问题线索81条,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28份,督促对53名不起诉人作出行政处罚。此外,该院依托“司法救助+社会救助+长期救助”多元化救助模式,向12名生活困难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发放司法救助金;联合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提供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全力做好刑事不起诉案件“后半篇文章”。(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