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平川区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委主动创稳行动推进大会精神,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全面创新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全力抓好主动创稳工作,以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更高水平平安平川、法治平川建设。
立足诉前环节,谱好主动创稳“前奏曲”
完善多元纠纷化解机制。联合总工会、工商联、司法局、公安分局、妇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诉前调解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加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推进多元解纷文件。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促进劳动争议、金融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类型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主动与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对道路交通、医疗卫生、劳动人事、农村土地承包、物业服务等矛盾多发行业领域,着力构建“法院+N”多元解纷联动机制,共同采取源头治理举措,筑牢重点行业领域类型化矛盾风险“防火墙”。
构建“法院+”工作模式。在区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与司法局、妇联、工商联等部门共建诉调对接机制,在诉服中心挂牌设立了“平川区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巾帼工作室”“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法院调解工作室”。推行“多元化解+司法确认+速裁”工作机制,选派4名人民调解员驻院开展调解工作。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坚持线上线下“双线并行”,调解确认“无缝对接”。2022年4月以来,通过委托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案件713件,调解成功541件,其中申请司法确认447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零成本”的司法服务,对调解成功案件及司法确认不收取诉讼费用,受到省市领导的广泛好评。
发挥部门联动机制。大力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积极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研究制定《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工作要点》,积极构建“1+3+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1”综治中心,“3”法庭、派出所、司法所,“N”镇村各级参与调解组织),挂牌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人民法庭调解工作室,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搭建“快车道”。2023年以来,派驻法庭调解工作室共计调解案件128件,申请司法确认84件。
立足诉讼环节,细化纠纷化解“协奏曲”
推进“分调裁审”改革。加强速裁快审团队建设,按照“能调不判、调判结合、简案快办、繁案精审”三步走原则,在立案庭设置2个速裁团队,对进入立案程序的简单案件从简从快办理,对疑难复杂案件进入审判团队进行精审,全面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2023年以来,共计适用简易程序办理案件1582件,占民事案件的95.3%。
抓实“公正与效率”。充分发挥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职能作用,讨论决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为法官审理案件准确适用法律提供指导和参考,不断强化专业法官会议与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的规范性、专业性,通过不断提升案件质效,增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切实引导办案法官在诉讼中统筹考虑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着重避免程序空转、就案办案、机械办案的情况发生。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做好服判息诉工作,控制衍生案件发生,推动矛盾纠纷一次性解决。
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充分发挥巡回法庭功能作用,常态化深入乡村社区及田间地头开展案件巡回审判,使案件审理“接地气”,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法律教育,从而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效果。
立足诉后环节,谱好案结事了“和谐曲”
积极发送司法建议。积极向区委政法委汇报,将司法建议纳入平安平川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对各类案件背景、成因、特点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剖析研究。认真查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和行业监管漏洞,从司法角度提出专业解决方案。提高司法建议时效性、精准度,充分放大“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效果。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普法和典型案例宣传,主动深入乡村、社区、军营、企业等开展法律宣讲活动,为群众提供“菜单式”精准普法。充分发挥司法裁判教育指引示范功能,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就案说法,通过“小案件”诠释“大道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维护合法权益。2023年以来,共计发布典型案例60余条,组织开展各类普法宣讲、宣传活动15余次,巡回审理案件6件。
下一步,平川区人民法院将严格按照省市区委和上级法院部署要求,结合“三抓三促”行动、“铸忠诚警魂”活动,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以高水平的司法服务实现主动创稳、有效创稳、全力创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川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