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白银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市人民检察院

白银检察:“三个路径 ”助推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质效双提升

来源:白银检察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5-08-21
字号:A A    颜色:

近年来,白银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制度效能,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民事公益诉讼办案中持续探索三法联动、服务大局、创新举措“三个路径 ”,共提起民事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86件,法院判决支持生态修复费用、赔偿金等3000余万元,推动修复林地、草原、耕地等生态区域1200余亩,补植树木2万余株,民事公益诉讼办案质效得到有力提升。

三法联动 全面凝聚办案合力

加强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推动建立公益诉讼与刑事司法、行政执法“三法联动”模式。坚持内联外通,公益诉讼与刑事司法一体推进,市检察院建设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平台,推行上下一体化办案机制,在刑事、民事案件办理中及时发现、移送民事公益诉讼线索85件,经调查提起诉讼52件。加强与公安机关衔接,聘请9名干警担任公益诉讼志愿者、联络员,对发现有公益诉讼价值的刑事案件,对刑事和公益诉讼案件同步取证,确保办案质量。与中级法院就常态化联动沟通、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审理、共促社会治理等达成协作,在办理多起破坏林地公益诉讼案中,检法积极磋商,采用“劳务代偿”担责模式,破解被告人因无偿付能力、环境修复责任难落实问题。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草管理等部门签订协作协议,明确线索移送标准和联合取证流程,接受行政机关移送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2起,会宁县检察院联合县林草局建设占地1万亩的生态赔偿修复基地,通过植被恢复修复生态环境,形成“行政执法+公益保护”双轨并行格局。

服务大局 实现护益与助企双赢

紧紧围绕国家黄河战略,立足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区的特殊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民事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采取“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新模式,探索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替代性修复等方式修复受损的黄河生态环境,在办理范某某等人河道非法采矿案公益诉讼起诉案中,将黄河生态修复放在首位,要求被告人按照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自行修复生态,因被告人逾期未修复,行政机关组织修复后,判决被告人承担修复费用174.9万元。在办理企业因固体废物废渣乱堆乱放、乱排污水,造成生态生态环境损害地下水污染,检察机关在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时,发现企业环保设施陈旧、无集中堆放点,通过协调环保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督促企业投入400余万元升级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废水达标排放以及划定废物废渣集中堆放点。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的要求,聚焦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内中央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益损害问题,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白银区检察院对张某某等人销售假冒伪劣调味品一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诉请判令二被告共同支付销售金额10倍的赔偿金128.7万元,并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发布食用警示公告以消除危险,得到法院支持。

创新举措 全面提升案件质效

围绕案件“可诉性”这一难题,两级院创新手段,探索建立“专家智库”,先后聘请高校专家和环保、水务、税务等部门65名专业人员担任“特约检察官助理”和“益心为公志愿者”,合力解决民事公益诉讼中遇到的专业性难题。针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鉴定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探索创新路径,建立“快速检测+专家辅助”机制,依托市检察院建设的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开展简易鉴定,显著缩短评估时间,如在“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活动中,针对蔬菜农残超标问题,通过检察机关快速检测初检、食品检测中心复检、专家咨询意见三步走的策略,形成科学合理的损害计算依据。持续推进跨区域协作共治,市检察院与宁夏中卫、内蒙古阿拉善会签《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协作机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好机制”。指导各县区院与周边院围绕黄河保护、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治理、荒漠化保护等重点签订协作办案机制,及时移送跨区域生态损害案件线索,先后办理跨县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6件,形成了案件线索移送、联合调查取证、生态修复监督等常态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