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川区法院秉持“如我在诉”司法理念,在处理一起农民工讨薪案件时主动深挖关联纠纷,成功实现“一案调、两案结”,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用司法温度守护了劳动者的“钱袋子”。
2022年,甘肃某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包了平川区宝积镇某村种植产业渠道衬砌项目,李某为实际施工人,周某雇佣张某进场铺渠。工程结束后,周某虽出具承诺书并结清部分费用,但剩余 4400 元劳务费却迟迟未付。多次催要无果后,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周某支付报酬,李某承担连带责任。
“群众等不起,法院慢不得!”承办法官在庭前调解阶段,通过办案系统敏锐发现案件“隐藏线索”——被告周某、李某还涉及另一起劳务纠纷,同项目务工的赵某也因9000余元欠薪提起诉讼。两起案件源于同一项目,涉事主体相同,若分开处理不仅会增加当事人诉累,更可能埋下矛盾隐患。法官当即决定打破“就案办案”思维,以统筹化解实现纠纷源头治理。
调解初期,李某认为“工人是周某所雇,与己无关”,拒绝承担连带责任;周某坦言欠款属实,但其资金周转极度紧张,无力一次性清偿;张某则迫切希望尽快全额回款。三方诉求尖锐对立,调解一度陷入停滞。
为打破僵局,法官采用“背对背”沟通策略,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坚冰。面对被告方,法官既从法律层面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要求,明确拖欠劳务报酬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执行风险,又从诚信经营角度引导其换位思考:“农民工的汗水钱拖不得,企业的信誉更丢不得。”周某终于吐露实情:“我绝非故意拖欠,只是暂时确实周转不开。”
转向原告时,法官则以“如我在诉”的同理心耐心疏导:“我们比谁都想让您尽快拿到钱,但被告目前确实存在困难,协商分期既能保障您的权益,也能给对方喘息空间。”这番情理兼具的劝说,让张某的情绪逐渐平复,同意探讨灵活的付款方案。
经过多轮法理阐释与情感沟通,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周某与张某签订分期付款协议,确保欠薪逐步兑现,张某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趁热打铁,法官随即联系赵某案件的承办法官推进调解工作,凭借已建立的信任基础,迅速促成周某与赵某达成同类协议。两起拖了许久的欠薪纠纷,在法官的能动履职中圆满化解。
“司法的终极目标不是作出判决,而是化解矛盾、修复社会关系。”近年来,平川区法院始终坚守“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将“如我在诉”理念融入每起案件办理全过程。通过探索关联纠纷统筹化解机制,大力推进调解优先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当事人维权成本,更从源头上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让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