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本应是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是心灵休憩的安全角落。然而,对李某而言,长达25年的婚姻生活却充斥着丈夫张某的辱骂与殴打,让她在恐惧与痛苦中辗转煎熬。近日,平川区法院以“人身安全保护令筑牢安全防线、司法调解化解矛盾根源”的双轨模式,成功办结这起因长期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诉讼,既为受害者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更以司法力量向家庭暴力坚决亮出“红牌”。
据悉,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已共同生活25年,婚姻存续期间育有三个女儿,本应在岁月中沉淀亲情的婚姻,却因张某反复的暴力行为逐渐破碎。共同生活期间,张某多次对李某实施殴打辱骂。此前,不堪忍受的李某曾诉至法院请求离婚,却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选择撤回起诉。
但张某并未收敛,反而在2025年2月再次“发难”。当时,双方因生活琐事发生争执,张某竟在李某经营的商铺内放火。李某与女儿见状上前阻拦时,又遭到张某的暴力殴打,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平川区法院此前审理此案时,以放火罪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为彻底摆脱暴力阴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李某在提起离婚诉讼的同时,向平川区法院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
平川区法院共和法庭收到申请后,迅速对案件事实进行核查,确认李某符合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定条件,第一时间作出裁定,不仅将文书火速送达张某,更对其进行严肃训诫,明确告知违反保护令将面临的法律后果,从源头遏制暴力风险。
为避免保护令“纸上生效”,承办法官进一步联动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同步送达文书并通报案情,一方面委托属地部门密切关注李某母女的生活状况,及时响应救助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双方开展心理疏导,既帮助李某缓解长期家暴带来的心理创伤,也引导张某正视自身行为的危害性。
在离婚案件审理阶段,承办法官并未简单“一判了之”,而是结合张某的放火犯罪事实与长期家暴行为,对其展开严厉的批评教育,耐心阐释家庭暴力的违法性与社会危害,促使张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此基础上,法官以“化解矛盾、保障权益”为核心,组织双方就婚姻解除、子女抚养等关键问题展开协商,引导两人跳出情绪对立,以冷静理智的态度评估婚姻现状。经过多次沟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离婚调解协议,这场纠缠多年的涉家暴婚姻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也为李某母女挣脱痛苦过往、开启新生活扫清了障碍。
从及时签发保护令筑牢“安全屏障”,到联动多部门织密“保护网络”,再到以调解化解矛盾、护航受害者重获新生,平川区法院的这起案件办理,不仅是对“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生动实践,更展现了司法在破解涉家暴离婚难题中的温度与力度。这一案例也再次明确:家庭暴力绝非“家务事”,法律始终是受害者最坚实的后盾;而“保护令+调解”的双发力模式,既守护了受害者当下的安稳,更赋予了他们明日从容生活的底气。